时间:2025-01-12 18:33:16 出处:娱乐阅读(143)
冬至即将到来,活这是让节气起我国历史上最早诞生的节气,数九寒天自此始,活AG超玩会白昼日光自此长。让节气起冬至又叫“冬节”,活是让节气起古人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被视为冬季的活大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祭祖,让节气起彼此贺冬,活所以又有“冬至大如年”的让节气起说法。
二十四节气是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让节气起随着经济社会的活发展、天气气候的让节气起变化,二十四节气在我们的活生产生活中有何作用?
镜头记录 雅安的二十四节气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春回大地。
雅安摄影家谢应辉将穿行在墓园中拿着菊花的老人、墓碑前静穆肃立的青年、再加上呢喃的春燕、静放的花草,构成清明图。AG超玩会此时,花、树、草、鸟……一切都是那么静美而悠长。
立冬,霜降,秋分,白露……当这些普通节气名称变成了一张张精美的照片时,诸多市民感叹——原来中国传统上的二十四节气在雅安竟是如此美丽。
“在农村,立春说春、谷雨祭禹、芒种开犁等节事习俗,仍在应时而动,循环往复地演绎着炎黄子孙不改的一脉乡愁。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节气的认知逐渐模糊,感情逐渐淡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谢应辉成为“一个追赶二十四节气的人”。
于是,他用一组“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照片,告诉人们,立春来了;他用黛色树干上那一抹红色的报春小花,如水滴般晶莹剔透的串串柳丝,告诉人们,雨水时节,明媚春天就在眼前;夏至时花草枝头的蜻蜓、小暑时亭亭玉立的荷花、白露时那尚还葳蕤的植物中已结出硕果累累……
在谢应辉眼里,节气关乎我们的饮食、健康、农事、日子、气候和自然界变化;更关乎我们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
二十四节气可以是春芽破土,夏季鸣蝉,也可以是秋雨绵绵,漫冬映雪。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动物的蛰醒振鸣、交配幼育,天空的风云变幻,江河的结冰解冻……谢应辉亦用精致且温暖的摄影作品感知、诠释自然风物季节变换的魅力,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静谧时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时,作为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民俗文化的风向标。
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它是中国农耕历史长卷里浪漫、优雅的诗篇。对此,文化学者汪文智认为,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其更像是一种哲学式的生活艺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和天地自然的相处之道。
在雅安,春分开始春播、农家准备农具,培地播玉米、平整水稻秧母田,准备育秧。小满、芒种时节,收获小春作物,栽秧,管理玉米。白露至秋分,及时收割晾晒玉米、水稻、入仓入库,茶叶秋管。寒露、霜降时栽种油菜、播小麦。冬至过后坝区栽种洋芋,山区和高山区渐次栽种……更多的人在传统农事中了解了雅安传统文化的精髓。
节气保护 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
气象科学蓬勃发展,现代农业方兴未艾,在急速奔涌的新时代,我们与二十四节气似乎已经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脱钩”。穿梭于城市霓虹中的我们,或许已经很久没有注意到手机日历中关于节气来临的推送,或许要靠着朋友圈的“提醒”,才想起在即将到来的冬至这天要喝上一碗羊肉汤。
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二十四节气?而当我们谈论保护二十四节气时,保护的是什么?又该怎样保护?
对此,市气象台负责人周学云表示, 在古代农业文明社会及中国近现代,二十四节气都是指导农业生产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标杆。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在古代受用,在现代也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所以二十四节气在如今农事活动、养生方面依然有很多的借鉴作用,年轻人应该学习和了解。
“节气和我们的生活若即若离,但实际上,常常是在我们不自知的情况下,润泽着我们对万千气象的体验。以前有句话,叫‘跟着二十四节气走,一年不会病。’意思是说,借鉴着二十四节气的饮食推荐、养生活动,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非常有益。”周学云认为,从气象方面,二十四节气对农事方面的指导作用,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大家应重视起来。
“保护二十四节气,用是最好的传承,用是最大的发展。”汪文智表示,对二十四节气真正的保护,是让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活着。
“保护二十四节气,还是保护二十四节气向生活的延展,即二十四节气与自然科学、文学艺术、养生健身、饮食文化等相结合的部分。” 在汪文智看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满载着中国人的智慧。古人不仅依据它来安排自己的生产活动,还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生活习俗,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特有的中国文化。前者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有效。尽管气象台每天都在进行播报,但在农事单位,“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根深蒂固。至于后者,像“冬至饺子夏至面”流行至今;君不见,冬至节气,大街小巷,羊肉馆打拥堂。
如今,二十四节气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了。这给了我们文化自信,同时也成为了我们创造更多崭新文明的契机。
至于如何在社会上普及和传承二十四节气,他提议首先进小学教育,进教材、进课本,让孩子们知晓自己民族的历史智慧,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心。其次,应加强民间、民俗地域性的传承,传承主体应该有重点区域,重点区域里面应该有一些重点的村落或者人群。再次是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要“走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为保护传承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千年文明,生生不息。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如何变迁,科技怎样发达,守住了传统文化之脉,才能筑牢民族之魂。正如汪文智所言,二十四节气理应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保护、弘扬、让这光荣不竭地传下去。
本报记者 石雨川
上一篇: 广东省红十字会捐献管理中心揭牌成立
下一篇: “网络强村·图说百千万”摄影作品展示——优秀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