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坪切粉的烟火百年
时间:2024-12-27 01:42:04 出处:探索阅读(143)
地黎人始终恪守着自然晾晒的传统制作方式。 李美玉 摄
古时,切粉广东怀集大岗麻地洲村民黎万山,火百游牧至岗坪镇中部,岗坪见地势平坦、切粉河流纵横,火百便举家搬迁至此繁衍生息,岗坪形成村落,切粉后以大岗麻地洲的火百“地”字和本姓“黎”字组合,取“地黎”为村名。
马宁河的河水日夜奔流,滋养着地黎村。很久以前,地黎人就有经商意识,他们在河边建起水碓舂米,把谷舂成米后,挑到梁村、冷坑等地出售,村民生活普遍富足。
如今,地黎村有200多户人家1000多口人。一直以来,地黎村相别于其他村的,是其引以自豪的切粉小作坊,这几十家切粉小作坊,成就了怀集岗坪这座粤西北通桂达湘前沿小镇的AG超玩会经典美食——岗坪切粉。地黎家家户户喜欢在冬年节诞的喜庆日子里,抬出家里留用的隔年好米,用石磨磨浆,用以蒸粉、蒸糖糕,与亲戚朋友一起分享,欢度节日。无论水煮还是炆、煎、炒,无论咸吃淡吃还是香吃辣吃,一碗岗坪切粉,吃尽岗坪地道风味。这份舌尖美味是地黎村人一代代不懈努力,在不断创新改良切粉工艺的过程中诞生的。
相传,很久以前,村里有一大户人家的儿子叫阿龙,上省城求学多年,接受新观念,追求婚姻自由。这年底回来,提出要娶邻县同学的妹妹为妻。
阿龙的父母赶紧与村里族老商量如何下聘礼。族老们认为与邻县联姻,礼金自不必说,礼物也要讲究,鸡肴不能少,糍糕也要有特色。当年地黎人用竹筛蒸出的米粉,薄薄的,爽滑香口,韧性十足,老少皆宜。于是,一致决定礼物以蒸粉为主。
选了个双数的黄道吉日,族老大叔公领着男方几位兄弟,在阿龙的引领下,挑着聘礼启程了。挑担里,最多的便是当天一大早蒸出来一块块圆形的米粉。
女方收下米粉后,却不知怎么吃。男方大叔公走进厨房一看,早上蒸出来还软软柔韧的粉,怎么没了弹性还干干硬硬的?原来,正值秋冬干燥季节,走了大半天的路,搁在竹箩竹笠中的粉被风干了。大叔公感到尴尬,拱手说失礼失礼,预备让随行的年轻人收拾收拾,待回程时挑回家。
这时,阿龙进厨房捻了捻还有二成软的粉,笑着对女方家人说,这才是好食材,我做一道美食给大家尝尝。这待嫁姑娘上过女子学堂,端庄大方,跑到厨房帮忙。其实,阿龙也一筹莫展,情急之下他想起在省城吃的汤面,这粉能不能煮成汤粉呢?于是,他把粉拿出来,折叠整齐,用菜刀切成丝。吩咐姑娘洗锅烧火。灶台刚好有一大锅白斩鸡汤,姑娘在厨柜拿出两筒碗,把锅里的鸡汤全部分摊盛在20多个碗里。
待锅中清水烧开,阿龙把切成丝的粉下入锅中稍煮,便用筷子夹入碗中,心灵手巧的姑娘拿起小盐缸,一碗碗加上盐,撒上几粒翠绿的葱花和几滴花生油,找来两个木质手托,把20多碗汤粉端进厅堂。
粉充分吸收了汤的鲜,入口爽滑柔韧。女方家人吃完放下碗才问,这粉叫什么?阿龙抢着说:“是我们地黎村特有的切粉。”这桩婚事出奇顺利。女方家不谈礼金,只提出要300斤切粉作彩礼,分派亲眷,让大家尝个鲜。阿龙父母开心也担心,切粉一天才做几十斤,300斤差不多10天才能做完,做出来了也不好储存啊!阿龙说,唯一的办法是把湿粉做成干粉。一语惊醒梦中人,阿龙一家开始研究干粉制作。
清晨起床浸几十斤米,用石磨磨成浆,舀进竹筛蒸熟,凉开小晒一会,半干不湿时叠起来切成丝,晒干,用竹篾仔一两一扎地扎成一小扎一小扎,再用长篾仔把小扎捆成10斤一大扎。一周下来,30扎切粉便齐刷刷摆放在客厅里了。湿粉改成干切粉,让地黎磨粉人家兴奋了好些日子。
就这样,阿龙的婚事当年腊月中旬就体体面面办妥了,一时被当地传为佳话。后来,地黎切粉成了嫁娶必需礼品。亲朋戚友多的大户人家,办婚事,从下聘、请饮、婚宴、上门到送客,至少要几百斤切粉,一些甚至要500斤才能办得风光体面。后来,民间的红事、白事、法事,走访亲友都少不了切粉。
岗坪地黎切粉的美味,传遍方圆几十里,连广宁、四会、高要仍至广州都有很多商家慕名定购。那时,每天都有船只停泊在地黎村旁的马宁河上,运地黎切粉至外地销售。后来,当地人早餐、开煲都喜吃切粉,地黎切粉供不应求,越来越多地黎人家加入磨粉行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地黎村的切粉小作坊超40家。晴天,村里的地堂和空旷地摆满切粉栅,太阳底下,整个地黎村白雪雪的粉栅整整齐齐排列着,蔚为壮观。
为追求品质和产量,切粉越做越精细,口感越来越醇香,磨粉人家蒸粉用的竹筛也越来越大,从最初40公分的竹筛蒸粉,到60公分、70公分,再到后来80公分的大竹筛蒸粉;从一户人家一只大锅做粉,到一户人家两只大锅做粉,地黎村的切粉依然供不应求。
20世纪80年代后期,外出打工挣钱多,加上物价上涨、切粉工序繁琐、劳动强度大等原因,一些磨粉人家千方百计改良工艺和流程。20世纪90年代初,黎子升率先引领改进生产设备,从人工推磨到电动推磨。后几经曲折,反复试验、改良、引进设备,一套切粉机械制作成型。至此,地黎切粉进入半机械化流水线生产时代。地黎好几家大厂的产量由最初日产几十斤提升到如今日产2000斤以上。
随着乡村振兴大潮兴起,一些磨粉人家终于重操旧业。如今,地黎村磨粉人家近20户,其中黎子升的作坊,已是第四代传承了。百年匠心沉淀,令他家切粉供不应求,逢年过节,客人排队认购,甚至出现凌晨三四点钟排队抢购的盛况。
黎华切粉厂,是地黎村民黎华开设的第一家切粉厂。他子承父业,从小随父亲做切粉,浸米、洗米、磨浆、蒸粉、出粉、晒粉、折粉、晾粉、切粉、扎粉样样精通。他有学识,前瞻性强,最先注册产品商标,并通过QS认证,实施规划化管理。目前,黎华切粉厂生产的切粉已被授权使用岗坪切粉地理标志产品标志。
尚文切粉厂,是2000年由年轻一代的黎家尚创办经营的,2018年获得岗坪切粉地理标志授权使用,并成为2019年怀集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岗坪切粉项目实施主体。黎家尚追时尚,接受新鲜事物快,有创新理念,对切粉市场很乐观,为拓展业务,他在旧厂基础上又开了占地面积约为4500平方米的新厂,引进先进设备,推行全自动化的生产制作模式。目前新厂正在密锣紧鼓地进行中,他信心满满地决心把切粉事业做强做大。
走进地黎村,切粉厂、切粉小作坊星罗棋布,连空气也弥漫着淡淡的米香,触目所及,处处布满粉栅,几百张乃至几千张长方形的粉栅上,晾晒着刚刚蒸出来的白色切粉,构筑成了一道道美丽独特的风景。地黎人始终恪守着自然晾晒的传统制作方式,以保证切粉的口感更鲜、更自然。只有阴雨连绵的天气时,才采用烘干系统生产,确保供应链不断链。至今,他们蒸粉,仍保留原始烧柴的传统,保留传统的烟火味道。
在地黎村,你无论是走进东家还是西家,都有可能碰上主人家正在做汤粉,或做蒸粉、炆粉,炒粉,来自切粉的多种味道每天都在这里得以呈现。若能品尝到汤粉的汤清粉滑,蒸粉的爽口柔软,炆粉的温热香醇,炒粉的火辣浓郁,那你口福一定不浅,若主人家为你做个地道的酸辣切粉凉拌,配上自腌的荞头醋、青辣椒、蒜子和土炸花生油,那你一定会有座上宾的感觉。
岗坪地黎切粉,经过几百年光阴的洗礼,成就了舌尖上的岗坪镇味道。2018年,岗坪切粉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查,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以黎华切粉厂、尚文切粉厂的切粉为代表,向外界全面展示。地黎的磨粉人家,早已摒弃落后的手工制作,上马机械化,切粉在流水线上大规模生产,这种无任何添加剂的绿色食品,在民间、市场中演绎得色彩缤纷。
岗坪地黎切粉,承载着地黎人的全部记忆,永远是游子归家追寻的味道。
【作者】李美玉
【作者】李美玉
【来源】南方农村报
下一篇: 佛山市一医院:扎根大美乡村,播撒健康种子